苦棟 楝科
學名: Melia azedarach L.
別名: 苦楝樹、苦苓、苦苓仔、楝樹、翠樹、
金鈴子(果實)
產地: 臺灣原產,分布全省原野。
※形態描述或特徵:
莖幹:楝樹株高約10~20公尺,傘形樹冠,樹皮暗灰色。
葉的形態:葉為2~3回奇數羽狀複葉;小葉對生或互生,3~4對,卵形或披針形,
全緣或有鋸齒,基部不對稱。
花的形態:圓錐花序大約和葉子同長,腋出,花淡紫色小形,有特異的芳香,
花萼鐘形5深裂,花瓣5片,雄蕊10枚,紫色,花絲連成筒狀,花柱一個。
果實:果實呈核果狀,球形至橢圓形,徑約1公分;秋天成熟後轉成黃褐色,
內果皮木質化,變成一堅核,核再分成6室,每室有種子1顆。
種子:種子長橢圓形暗褐色。
花果期:3~4月開花。
有毒部位;中毒症狀 根皮及莖皮有毒,果實的毒性最強。
如果誤食會造成頭痛、嘔吐、噁心、腹痛、腹瀉、昏睡、
抽搐、血壓下降、呼吸麻痺而死亡。
用途: 庭園觀賞樹。葉及果實置於貯藏櫃可以防蟲,保護衣物。
木材可供建築及製造器具。
苦楝是四季分明的植物,春天冒出翠綠的新芽,並同時綴滿紫色花朵。
花謝了,葉子變深綠,同時掛著綠色果實。
秋天寒風一起,葉子轉為金黃色,果實也漸漸成熟。
冬天金黃色的葉子漸漸掉落,枯枝上掛著金黃色的果實。
苦楝樹在中外的際遇大為不同,英語系國家對楝樹的通稱China tree或china berry。
外國人並不排斥他,也讓旅外的學者更添思念之情。
在中國它傳說被朱元璋詛咒過,冬天凋零枯萎的景象,成了不祥的象徵。
加上其味辛苦的果實,使得苦楝的諧音,成了苦苓,也成了「可憐」。
因此,漢人的宅院,不但不種植苦楝,甚至欲除之而後快。
苦楝在台東的卑南族。祭師們為喪家除穢時,會手持苦楝花並用手指劃過鼻頭,
祈求新的一年帶來新的好運。阿美族人以每年花開為春天到來的指標,當其結果的季節,
可以開始用魚藤毒魚。其葉舖襯香蕉做後熟處理會很香;葉煮湯洗搓身體可以防止皮膚凍裂、
治皮膚病,取嫩葉摩擦女孩臉部皮膚會變得白嫩。
苦楝素也是生物高效殺蟲劑,可防治100多種昆蟲及數種葉蚤和線蟲。
傳說典故
1.古時候的人認為蛟龍怕楝樹的葉子,當屈原投汩羅江自盡時,楚人擔心龍帶蝦兵蟹將吃掉所有的食物。
因此,將包有楝葉的食物投河給屈原食用。
吳均(467-520)的《續齊諧記》中的一段文字,
把這傳說給記載了下來:「屈原五月日投汩羅江而死,楚人哀之。每至此日,
竹筒貯米,投水祭之。漢建武中,長沙歐回,白日忽見一人,自稱閭大夫,
謂曰:『君當見祭,甚善,但常所遺,苦蛟龍所竊。今若有惠,可以楝樹葉塞其上,以五綵絲縛之。
此二物,蛟龍所憚也。回依其言,世人作粽,並帶五色絲及楝葉,皆汩羅之遺風也。』」
不知是否因此觸怒龍顏,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,以前的人也會佩插楝葉,用以避邪。
2.民間野史相傳臭頭皇帝朱元璋說話靈應,當其逃避元兵追殺,
四處躲竄時,好不容易捱到一棵苦楝樹下打盹,適值冬寒料峭,
枝果飄零,苦楝子不停的打在癩痢頭上,痛得他直罵苦楝:「你這個壞心的東西,你會死過年。」
沒想到苦楝在朱元璋的詛咒下全應驗了。每當新歲交替之際,西風凋碧樹,全株呈現枯死的樣子;
易腐的中空主幹,應驗了壞心的詛咒。凋零枯萎的景象,成了不祥的象徵。加上其味辛苦的果實,
使得苦楝的諧音,成了苦苓,也成了「可憐」。因此,漢人的宅院,不但不種植苦楝,
其至除之而後快,就像桑樹與喪的音同,結果落得惹人厭的下場,自此不能登大雅之堂。
所以苦楝終其一身,只能在石礫、荒原與貧瘠的環境苟延殘存,努力長大的結果,
換得的亦不過是劈成板材,做成板凳、箱櫃,或製成棺材板,做為最終的歸宿與輪迴。
參考資料
http://tnl.org.tw/article/column/hanwen/01041/01041.htm
- Apr 27 Sun 2008 19:19
苦楝樹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